在陌生里遇见陌生的自己
曾有“盲维”一说,讲的是我们的认知范围内常常出现“致命盲区”,这种盲区往往会让我们陷入认知陷阱。
对于盲维不妨讲一个简单的故事:一个杀手冲进屋内准备刺杀某人完成任务,他环视一周发现屋中空无一人,他确信自己眼睛看到的场景于是转身离开,搜索下一个目标。当他走出门后不久,天花板上传来一阵急促的喘息。
我们总是在以自己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,并不断吸收外界信息证实我们的想法,强化我们的认知。
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来,这个世界是怎样不断被现代科技所“链接”,同时又不断“割裂”。
说“链接”很容易理解,说“割裂”也很容易理解,当facebook向你定点投放广告时,当google assistant不断记录你“爱好”时,我们每个人,在这个信息时代,被无数隐藏的学习系统贴上了数不清的标签。 而后,我们又将凭着这些标签被“分类”。
未来,我想世界上的人与人之间 也许不再是依靠国籍来划分和界定,希望更不是肤色。而是当我对某个事情wow的时候,你也能wow~ 我们有共同的认知,兴趣,类似的世界观。
那么问题来了,上述的情况有绝对的好坏吗?我们自己如何能够察觉到我们已经陷入了某种思维的陷阱(或者不是陷阱)呢? 更高维度的认知是什么样子的呢? 对的你可以提出很多问题,我也有自己的答案。 在日后有机会也许我会再专门谈谈延伸出来的各种问题。
而今天,我想讨论的是,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看清自己?
一言蔽之,“环境”
山本耀司说过这样一段话:” “自己” 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,要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,才会了解自己。”
所以,跟很强的东西、可怕的东西、很有棱角的东西相碰撞,你才知道自己是什么。蝙蝠:发射一个超声波,反射波回来,蝙蝠就能够知道猎物在哪儿。
从战术层面来看,即是建议不断地接触体验陌生的世界,了解陌生的人。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你才会更好的“认识你自己”。这个话题展开仿佛有太多了,不如就此打住吧。祝千万个“你”看到了千万个“哈姆雷特”。
chen mengqi
五月 12, 2018 @ 12:42 上午
不同的体验才是最好的成长..
想起你昨天说过“说不定哪天就死了,总要留下点什么”,不过我感觉“我还可以被拯救一下”or“向汪老师再借120年”。说的自己马上好挂掉的心态和视野不够宽阔,会计有个术语叫“持续经营假设”,就是假设这个公司在未来一年内不会破产,然后我们在看这个公司的经营、利润、现金流。人生的假设应该是我假设我要活120年,我该怎么好好利用剩下的5200个星期。